張家界民俗風情

土家族——人口分布與族稱

更新時間:2018-03-19 12:09:07 來源:m.durdah.com 編輯:okzjj.com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wǎng) 公眾微信號

一、人口分布與族稱
    在中國的湘、鄂、渝、黔四省市接壤的內(nèi)陸山地溪谷之間,居住著幾個少數(shù)民族,其中之一是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武陵山脈的高山地帶;據(jù)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全國土家族人口總數(shù)有8028133人,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龍山、永順、保靖、古丈、大庸等縣,聚居的土家族人口較多,州內(nèi)其余三縣市也有部分土家人居住,中國向世界開放的旅游城市張家界市也是土家族,聚居的地區(qū)。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nèi)的來鳳、鶴峰、咸豐、宣恩、利川等五個縣市,土家族人數(shù)在總人口中的比重較大。恩施、建始、巴東等三個縣市的土家族人,多聚居在清江之南,呈現(xiàn)出鄂西南土家人聚居偏南,漢人偏北的局面。
    湖北宜昌地區(qū)土家族聚居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共有11個區(qū)、鎮(zhèn),36個鄉(xiāng);除其東部3個區(qū)、鎮(zhèn)系土家和漢族雜居區(qū)外,縣境中部和西部都是土家族人較集中的居住地。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土家人為全縣總人口的47.46%,絕大部分聚居在縣境內(nèi)高山溪谷之間的地方。
    重慶東南部邊境的黔江地區(qū),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和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聚居的土家族人較多;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的土家人有一些與苗、漢人雜居。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土家人口數(shù)為全縣總人口的53%。
    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地區(qū)土家族聚居的地方,有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和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以上情況說明,土家族是聚居于我國長江以南武陵、大婁山余脈溪間的一個山地民族。一般來說,土家族聚居的地方,多是元、明、清三朝建立過土司制度的地區(qū)。在歷史上這些地區(qū)的周圍沿邊地帶及個別土司區(qū)內(nèi)的少數(shù)據(jù)點,封建王朝也曾設置過衛(wèi)所關隘,而居住的土家族人數(shù),較之土司區(qū)就少得多。這一帶的非土司、衛(wèi)所地方,也有土家人分散居住。由于民族遷徙流動,在現(xiàn)今民族雜散居地區(qū)內(nèi),還有個別土家族聚居的居民點。
    由于歷史上的原因,土家族居住在靠近中原地區(qū)的內(nèi)陸山地,處在云貴高原的邊緣,扼西南溪邊疆的咽喉,與居住在當?shù)厝藬?shù)較多的漢族交錯雜居。土家人多是聚族而居,單家獨戶居住的較少;有的一姓一寨,或數(shù)姓一寨。土家寨子多分布于山區(qū)農(nóng)村,一般都是有險可守的地方;漢族居民多住在鄉(xiāng)鎮(zhèn)或毗鄰小鎮(zhèn)的村莊。
    土家族的聚居區(qū),往往靠近苗族聚居區(qū)或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吉首、鳳凰、瀘溪縣的苗族村寨較為密集,古丈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漢、苗、土家居民各有1/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南部的4個縣,就有不少土家人與苗族、侗族居民雜居。渝東南5個自治縣除石柱外,都是苗族土家族居民共居在一塊土地上。
    湘鄂西、渝東南和黔東北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地方,還有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點。如桑植、鶴峰等縣有一些白族村寨;龍山有回族寨子;宣恩、恩施有一些侗族村落。鶴峰等縣還有蒙古族的聚居點。
  總之,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地方,雖然是土家族、苗族聚居之地,但也有其他少數(shù)民族分散的聚居點,更有大量的漢人在當?shù)厣?。這樣的民族分布狀況,有利于各民族人民互相往來,彼此學習交流經(jīng)驗,為各族人民的共同進步和繁榮,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族    稱
    土家的族名,在新中國建立以前人們知道的很少。其實,土家作為一個民族,早已存在于世了。但在過去,不是把土家的先民侮稱為“蠻夷”,就是稱為“土蠻”、“土人”、“土丁”等等。民國時期的《咸豐縣志》把他們稱為“土家”,說他們是歷史上居住在湖廣和渝東南一帶地方土司的旁系后代和土民。
    土家人用土家語稱自己的民族是“畢茲卡”、“密基卡”或“貝錦卡”,這是因為居住在四省市交界地方土家語言的發(fā)音不同而造成的。族稱的含義是什么呢?“卡”,漢譯為“家”或“族”,但“畢茲”是漢語中的何詞或漢譯為何字,目前還沒有統(tǒng)一定論,有的人說可以指“本地人”或“土生土長的人”;也有的人說是當?shù)?ldquo;最早居住者”或“土著”。
    土家人用漢語稱自己的民族是“土家”,稱漢族人是“客家”,稱苗族人是“苗家”;土家人用本民族語言稱漢族人是“帕卡”,稱苗族人是“白卡”。從這些民族間的對稱來看,土家族的自稱還是從“本地人”或當?shù)?ldquo;土生土長的”的意思演變而來,也有他稱的成分在內(nèi)。
    土家族的族稱,不能簡稱“土族”。因為在青海省的青海湖以東、祁連山之南、湟水和大通河的地方,還居住著一個叫“土族”的民族。“土家族”與“土族”不僅分布的地方不同,兩個民族的經(jīng)濟、文化、生活方式、語言、心理素質(zhì)都不一樣。
    雖然土家族的歷史悠久,但是歷代的統(tǒng)治者對土家族人民都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根本不承認土家族,更不承認其在國家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進步和共同繁榮的政策,國務院在1956年10月,公布土家族是我國一個單一的少數(shù)民族,享有與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權利。改革開放以來,進一步落實了國家制定的民族政策,恢復了部分居住在湘鄂渝黔接壤地方土家族居民的民族成分,從而調(diào)動了土家族人民加速現(xiàn)代化建設的積極性。
語    言
    土家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沒有文字。當今通行土家語的人口中,有一些也會漢語。土家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問題,目前學術界尚有不同的看法。
    據(jù)20世紀50年代調(diào)查,只會土家語不會漢語的土家人,約有七八萬。他們多分布在龍山、永順、保靖、古丈、秀山、來鳳一帶偏僻山區(qū)的土家族村寨中,而且多是老年人。目前,據(jù)土家族語言組調(diào)查,在沿酉水河岸的土家族村寨中,操土家語的有20余萬人,也會用漢語作社會交往和生活中表達情意的工具。
  土家語分為北部和南部方言,其基本特點是有聲調(diào),無復輔音,復合元音較多,輔音韻尾較少;詞匯以復音詞為多。句子的基本語序是:主語——謂語、主語——賓語——謂語等等。
    他們接受漢族文化的影響較早、較深,所用的漢語,多為西南官話?,F(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土家族人都通用漢語、習用漢文。
    在土家族聚居區(qū)內(nèi),有的土家語正在消失;有的土家語消失較早;還有的滲入了當?shù)厥褂玫臐h語。土家習用漢語文,有利于各族人民的交往,對于土家族的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繁榮,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張家界旅游網(wǎng)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wǎng)編輯或轉載稿件,內(nèi)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