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內資訊

鬼谷峽洞 世界首個地下巖縫漂流

更新時間:2017-12-09 13:09:12 來源:m.durdah.com 編輯: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 世界上的許多事情,真是瞬息萬變。市城區(qū)范圍內的鬼谷峽,當地老百姓稱作峽的那個不起眼的小地方,似乎是在一夜之間,一下子成了一個新的休閑去處。近日,記者實地探訪了一番,真有.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感嘆。
. 穿行巖縫
..... 鬼谷峽,地處市城區(qū)南側,背靠天門山,腳臨澧水河。說它是不起眼的小地方,是因為這里寬不過丈余,長不過兩里。用當地人的話說,只不過是一條狹長的巖縫而已。為什么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那是因為對這里非常熟悉,還曾經和許多人一起到這里避過暑、享受過這里的清涼。
..... 關于鬼谷峽,自然是造物主的杰作。有人這樣描述,.億萬年前,地開裂縫,形成峽,兩岸絕壁,異石倒懸,天見一線,冬暖夏涼,床溪流,來自天門,源頭活水,湍急歡快。鬼谷峽,似,如峽非峽,卻是地球罕見的天塹地縫地質奇觀.。民間傳說,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鬼谷子,借此奇異峽之地利,表演入地鉆山魔法,欺世盜名,忽悠眾人。由于峽頂部,開裂縫隙極窄,茂林遮掩,鬼谷子多次表演入地鉆山大法,從未穿幫,故而浪得縱橫家虛名,日后發(fā)現有詐,而鬼谷子已過世幾百年,也就沒有人撥亂反正了。這里也一直沿襲稱為鬼谷峽。更有神奇的神話,峽深處,有一清池,天門狐仙姐妹幾個,常結伴入峽沐浴。
..... 鬼谷子忽悠眾人也好,天門狐仙入峽沐浴也罷,都只不過是荒誕不經的傳說。現在,穿行這條巖縫,所看到的一切是最真實的了。這里巖石的造型,千姿百態(tài),有的像虎,有的如兔,有的似鷹,有的若人,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的是,這里巖石的造型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依附在石壁上,好像是哪位雕刻家的不朽之作??吹竭@里,就不能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從地形上看,天門山下的這一方區(qū)域,中間是一片洼地,四面八方都是山。試想,億萬年前這里是汪洋大海,當海水退去,天門山下的這一方區(qū)域依然是一個湖泊。于是,湖水對低處的石山開始侵蝕,不知過了多少年,終于侵蝕出了這一條巖縫,湖水奔騰而出,空出了天門山下的這一片沃土,留下了這一條神奇的巖縫。
..... 穿過一段漆黑的巖縫,豁然開朗,正如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里的情形一樣,.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不同的是,陶淵明所說的.林盡.是指桃花林的盡頭,而這里則是剛看到桃林。隨行人員告訴記者,緊鄰巖縫,有近80畝桃樹林。陽春三月,桃花盛開,這里就是桃花的世界,就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 巖縫漂流
..... 茅巖河漂流,是中國旅游第一漂。在這巖縫中漂流,在中國甚至在世界都恐怕非第一莫屬。時逢隆冬,自然只能把這種漂流體驗推遲到夏天,關于已經發(fā)生的漂流的情形,只好聽人講述了。
..... 起漂伊始,一道蛇形的滑槽,落差3米,游客乘坐的輕舟飛馳而下,打著漂亮的下弧旋,一頭扎進峽口的小溪。迎接游客的溪水,清澈見底。溪兩岸,山含笑,樹招手。溪流不急不緩,波瀾不驚,小舟猶如一張安逸的搖椅高低起伏,悠然前進。進入巖縫,天光暗了下來,那里寬不過丈,左右峭壁聳立,異石如鐘如筍,或倒掛石壁之上,或打坐谷底兩邊。 轉眼間,小舟一改悠然飄逸的態(tài)度,跌宕起伏,駿馬一般奔騰,利箭一般飛越,輕舟上的游客會情不自禁地發(fā)出聲聲尖叫、陣陣吶喊。只要到此時,也只有到此時間,游客才會徹底地忘記自己的年齡、身份和貧富,真正回到了無拘束的孩童時代。
..... 輕舟跳躍著闖入玄武壁下的寬闊水域時,突然安靜下來,周圍一片淙淙的水聲,流水猶如撥動的琴弦,珠落玉盤,宛若天籟之音。抬頭仰望,但見一線天光,折疊成條狀的. 光柱,射進峽,映得跳動的溪水變幻出光怪陸離的景象。一波剛平,一波又起,輕舟又繼續(xù)竄高躍低,疾馳而下,向前飛奔。輕舟陸續(xù)漂至峽口,聚集在平池中,不知有誰意猶未盡,一瓢水潑來,于是,一場水仗打響了,大家拼命地潑啊、澆啊,水花紛紛,歡笑陣陣,痛快淋漓。
..... 聽完講述,心里為之一震,對這巖縫漂流充滿了向往,也頓生感悟,古怪精靈的鬼谷峽,把張家界山水之奇異演繹到了極至,特別是在這巖縫中漂流,真有一種穿越時空隧道的感覺,意義已遠遠超過漂流本身。其實,人生,不就是一次漂流么?!

.

張家界旅游網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